【日本文學】人魚沉睡的家

by ivanskct

書名:人魚沉睡的家

作者:東野圭吾

譯者:王蘊潔

我心裡的可愛寶貝,卻成為別人眼中的駭人怪物。如果愛是一種病態,就讓我徹底瘋狂吧……

只要是關於死亡的議題很多人都難以面對,不論是自己如何看待死亡,或是如何面對親友的離去,但最難的應該是決定親人生死的那一刻。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,大家對於死亡似乎都更能坦然面對,但是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,是否真的能夠理性的面對呢?試想著,一個重病的親人躺在病床上,並說「如果我心跳停止了,就不要再急救了。」聽到這句話,你是不是會依照他的想法去做呢?又有如前體育主播傅達仁先生選擇安樂死的事情,如果今天你是傅達仁的親友,你是否會同意或者接受他做這件事情呢?

然後,這一切還是有本人的意志下所做的決定,如果今天遇到的是你得幫一個已經腦死,無法有任何行為能力的親友決定是否拔管,決定是否讓醫生宣判死亡,你會勇敢接受這件事情,還是還想握有最後一絲希望呢?

故事主軸

由日本作家東野圭吾所著的小說—《人魚沉睡的家》就是在探討日本社會對於宣判腦死的標準,以及該如何面對親人生死的課題。書中女主角薰子面對自己的女兒因為意外被宣判腦死的事情,她是如何從接受腦死宣判到拒絕接受腦死檢測,而又再經歷一連串的事件後,最後仍接受了腦死的檢測。而身旁的親友們又怎樣看待這位母親的行為呢?

而「死亡」的認定與器官捐贈的標準,也是日本甚至是全世界都在爭論的議題。書中所提到「同意捐贈器官之後,才會進行腦死檢測,進而宣判腦死」,然而腦死是否就是代表者死亡,也就是一般人所認定停止呼吸心跳的死亡,也存在著爭議。作者東野圭吾其實也是想藉由這個故事,來喚醒大家對於腦死與器官捐助等相關規定的重視。

作者手法

東野圭吾的作品裡每一個人事物都是環環相扣、緊密連結的,因此每一個故事情節都很又重量,不會有多餘的描述,因此每一個細節都有去理解顯得重要,而東野圭吾對於故事的敘述都相當吸引人,因此也不用擔心錯過任何細節。

在《人魚沉睡的家》一書中,除了在於死亡判定與器官捐贈相關為主軸,讓人能夠重視這個問題之外,他也將人性表現得相當到位。除了身為母親的女主角,面臨到自己的女兒出了意外需要決定是否捐贈女兒的器官,心境上的轉變,同時又要面臨到親友路人的眼光。

我覺得作者將日本人的個性描畫的非常鮮明,也就是從這本書可以看到大部份日本人的性格。大人們如何堅守著日本人的禮貌,小孩們是如何純真的表現一切,大人們又是如何教導小孩等。因為是個極為貼近現實個故事,人物個性表現也就更合乎現實狀況,也就是從這本書可以看到日本人真實的性格。

譯者表現

這本書的的譯者在不久前其實在翻譯上有些小小爭議,但《人魚沉睡的家》原著是日文,在翻譯上是否有誤譯,或者是有沒有加入過多譯者的創譯,並無法直接做出判斷,因此我會針對閱讀上的感受來講。

首先,這本書裡面出現了許多的醫學專有名詞,因此這個翻譯已經不僅僅是在翻譯小說,也算是有一小部分專業技術翻譯,相信譯者在這部分是花了不少時間跟功夫去做功課。這位譯者翻譯過多部東野圭吾的書籍,而像是《解憂雜貨店》這本書時空背景錯綜複雜,譯者也能完整消化,並且翻譯出來的內容也不會雜亂無章,就這本的故事背景與內容來說,相對單純許多,因此在內容上處理也是沒有問題。在有些韓翻中的文章,譯者受到韓文的影響,會翻出中文並不使用的詞彙,或是文法上的錯誤,而韓文跟日文的文法幾乎一模一樣,因此若閱讀到不順暢的句子,大約也能猜測是否受日文文法影響。基本上,這本書除非是日文名字,或是日文特有文化較深的部分,閱讀起來與閱讀中文小說類似,也可以知道譯者在翻譯時有注意將句子做完善的處理。

推薦讀者

這本書很推薦給對於想要了解日本文化、對時事議題有興趣或是喜歡閱讀貼近現實故事的讀者。除了有些專有醫學或關於法的字詞,但整體文章、句子與字詞並不會太難,更不會咬文嚼字。而這也是貼近社會現實的故事內容,所以不會有抽象的故事情節或文字,閱讀起來也相對更容易。但相反的,喜歡跟隨著書籍內容引發內心想像,或是喜歡玩為文字的讀者,這本書相對就較無法達到這部分作用。不過,因為是很寫實的故事,加上作者對於人性的描繪、故事的起伏,絕對是個扣人心弦,可以激起讀者內心漣漪的一部精采作品。

推薦給您